
六十甲子籤詩
靈籤預言
自驗預言反映一句話:「如果預期會發生,那麼事件便會發生。」而籤詩有其模糊性與象徵性,解讀的方式不同,便可能得到大相徑 庭的答案。如此一來,籤詩的準確或靈驗性究竟有多高,恐怕見仁見智。
(一) 緣起
求籤活動在中國民間流傳久遠,溯源可知已有上千年歷史,延續至今,在各地道觀、佛寺及民間廟宇,大多都可見到擺放籤筒以供信眾求籤問卜。
求籤活動的最早起源,在西元九世紀的《玉壺清話》中有所記載,指五代時宰相盧多遜,年幼時父親帶他到雲陽觀與小朋友們一起念書,觀內廢壇上有古籤,小孩子競相拿來玩。當時盧多遜尚識字不多,取得一籤,回家後讓他父親看,籤詞是:「身出中書堂,須因天水白。登仙五十二,終為蓬海客。」父親很高興,認為是吉兆,故便將籤留下。後來盧多遜真的做了宰相,而他的失敗則是因為派手下趙白與秦王廷美聯絡,事發後流放於南方,五十二歲死於朱崖。籤中的話竟然一字不差。而盧多遜實生於唐末,他幼時廢壇上已有古籤筒,足見籤的出現尚在此前,可知求籤活動早在西元九世紀前已出現,但確切時日已無可考。
(二)求籤的方式
人們遇上徬徨無法解決的情況時,不免興起求神問卜的念頭,求籤即是其中一項。至於求籤的方式,則是由有事相求的善信自備牲禮、四果,甚至空手,只帶金和香,到廟中焚香禮神後,一一將自己的姓名、住所、年齡等向神明告知,再把求籤的目的向神明禱明(每籤僅限求一個問題),擲茭請示神明可否求一詩以獲指示,獲准後到籤筒中求一籤。[2]而依各地不同習慣,抽籤時又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方式:(1)晃動籤筒待最先掉出的籤條(2)籤頭排列位置比較高的一支籤條(3)籤筒供人直接抽取一支籤條。
(三)籤條
籤條為細長條狀,一頭削成葫蘆或其他形狀,並漆成紅色,以示福氣或寓祈福。籤條數量和籤詩相同,通常為六十、一百或一百二十之數,籤枝過多時,可分裝在兩個籤筒內,放在供桌的左右兩側。而籤條大多以竹或木所製成,難免有受損甚至遭失的問題,因而每年送神之後,許多寺廟會同時封籤,將籤條取出檢查,補上破損遺失的部份,以免少了籤條而扭曲了神意
(四)籤詩
每枝籤都有其編號,或用天干地支、或用阿拉伯數字,求籤者則根據籤上代號去換取相同代號的籤詩。籤詩以七言四句居多,內容或假借歷史,或寓民間傳說。而有些寺廟的籤詩,旁還印有小字的「解曰」,把籤詩的意思明白的解釋出來。
(五)籤的種類
籤又可細分為「運籤」和「藥籤」兩類。
運籤,乃指斷定運氣之籤,籤中所指示的都是未來的吉凶禍福、行進舉止、或者該特別提防的事。平時常聽到的「某某靈籤」即屬此類,也即是現代人用來求事業、愛情、前途等等的籤,使用的範圍較廣泛。
舊時的台灣因醫療不發達,加上氣候悶濕高熱,自古被認為是瘴癘之地,惡疫經常發生,人們在束手無策之際,往往求神問卜,以醫療患者,藥籤便是人們向神明求藥方的其中一種方式。但藥籤並不如運籤普遍,因不是每位神明皆能替人治病,只有供奉例如保生大帝、天醫真人等寺廟,才設有藥籤,而所設藥籤依類別尚可分為內科、外科、眼科等等。雖然憑藉抽籤的或然率來抓藥服用是一件相當冒險的事,但時至今日,仍有許多人對藥籤的靈驗深信不疑。
小結
民間的求籤活動,在歷經千年後,有了一些較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變化,當然,那是否還能歸於宗教活動,抑或只是一種提供娛樂的商業活動,就各憑己見了。如今,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,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,滿足現代人的多樣需求,也使得求籤此一活動變得更易貼近及取得,而其靈驗性是否存在,大概也只能由網路使用者自己去判斷了。
至於自驗預言,若使用得宜,足以令自己或實驗對象充份發揮潛能,達成預期效果;反之亦然。所以應該特別謹慎的使用,免得使人物、事態往負面一方發展,結果恐怕難以收拾。
求籤提供給人們的那種信仰的力量,帶給信眾的心靈撫慰性,其深遠確是難以估計,正如自驗預言的實現,乍看也有其神妙性,其實兩者的效用。